一个个故事
更是一套思维和行为模式
——周菁博士
今天“学习故事”作为当今幼教界的高频词汇之一,你真的Get到它的点了吗?
它到底是谁的故事?
谁写的故事?写给谁的故事?
你是不是被绕晕了?
“学习故事”这一儿童学习评价体系虽然来自新西兰,但它所基于的儿童观和所建构的儿童形象——儿童是有能力、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,以及通过“注意、识别、回应”这一形成性评价过程促进每个儿童的学习和发展等理念和实践,与我国《3——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》的愿景不谋而合,亦为老师们贯彻《指南》精神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与路径。
为了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,进一步提升教师观察、解读、分析幼儿的能力,适宜地支持幼儿的游戏与学习,提高教师撰写学习故事能力。幼儿园于2021年10月9日中午开展了《如何撰写学习故事》的理论学习活动。
本次活动由保教主任张老师主持,通过用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方式,从“什么是学习故事”、“学习故事的组成”“学习故事关注什么”“什么是哇时刻”等方面进行了阐述。
同时结合“学习故事”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、讨论,在分析中学习故事的要点。
交流:
1.读完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?
2.老师在这个故事中记录的是什么?
3.学习故事中的“注意、识别、回应”分别体现在哪里?
4.在这个故事里,你看见老师在“教”吗?如果老师不“教”,孩子还能学吗?
教师
老师用叙事的形式,通过文字和照片,描述了三个不同的学习事件组成的一个持续的学习过程,让我们认识了一个心中有想法而且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大双。
教师
在这个过程中,大双是学习的主角,但他不是一个人,他是在和周围的人(小朋友、老师、厨房的叔叔阿姨和家长)以及事物(不同的工具材料)互动和互惠的关系中学习的。
这个学习故事,为“遇到困难能坚持”这一条评价指标做了最生动的注解,就是在这样的叙事过程中,大双是怎样一个“遇到困难能坚持”的孩子变得生动而清晰。
为我们带来的是:
SPRING
一、儿童观的转变
相信儿童的理论。在我们的主流社会、大众媒体、心理和教育学以及我们每个人眼里,儿童的形象一直都是多元的、天真无知的、弱小的、有挑战的、发展中的、有能力有自信等等。 很多因素都在影响着我们眼里儿童的形象,这些形象也在影响着我们与孩子的关系和互动、教学和评价。
二、学习观的转变
在这个故事里,我们似乎看不到老师在“教”,那如果老师不“教”,孩子还能学吗?孩子会学吗?(肯定在学习!)
老师的作用和影响是非常重要的,她没有“静待花开”,而是适时地给予了孩子“土壤、阳光、雨露和肥料”,即时间、空间、理解、信任和权利,才让这个教与学的过程在教师、大双、其他孩子和家长共同建构的过程中得以实现。
教师通过持续“注意、识别和回应”儿童的学习来支持孩子积极主动地学习。
学习感悟
悟
陈老师:
“学习故事”不是一次学习的结束,而是一段“学习”、一生“学习”的持续。在这条学习的路上,身心、情怀和能力一个都不能少。有情怀的教育是创造,没有情怀的教育是制造。让我们不断学习,共享学习之旅。
悟
叶老师:
当我们蹲下来,静静的注视着孩子,你会发现自己和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近了,你对他的关注、鼓励都给予了孩子一种机会、一种信任,这份信任会在孩子的心中逐渐发芽,变成他对生活的希望。
悟
唐老师:
在学习故事中的“捕捉孩子的优点”听起来很简单,但做起来却是个难题。因为以前的区域游戏观察记录等,我们都是从发 现问题入手,似乎根植我的思维,一下子无法改变自己的思维。学习故事不是评判儿童的学习情况而是观察和倾听儿童的心声,追求儿童的兴趣,支持儿童天津和思想他们心中的想法。
悟
徐老师:
“学习故事”通过“注意——识别——回应”三部曲,向我们展现一个个“有能力、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”的幼儿形象,让我们看到了学习故事背后蕴藏的精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