纪录片《寻色中国》正在热播,这部作品由陈晓卿团队导演、稻来传媒制作,是中国首档探索传统色彩文化的纪录片。通过六大主题色系的脉络构建,《寻色中国》不仅呈现了一场视觉的盛宴,更深刻挖掘并诠释了中国传统色彩的文化内涵,赋予了这些古老色彩新的生命力。片中的中国传统色彩不再仅仅是埋藏于古籍中的符号,而是通过匠人的巧手、自然的馈赠以及历史的积淀,重新焕发出独特的魅力。纪录片的学术顾问曾启雄表示,自己从事色彩研究已经超过40年,而中国传统色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,仅有十几年的历史,但《寻色中国》为这一领域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,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色彩背后的深厚文化和文明。
《寻色中国》以六大色系为框架,逐一解读中国传统色彩背后的文化故事。其中,“煌煌国色”揭示了帝王专属色黄的演变,如何从紫禁城流传到民间,成为文化纽带;“神颜莫测”则讲述了中国人如何通过色彩与天地沟通的智慧;“她的色号”打破了传统的性别界限,探索女性与色彩之间的深层联系;“我见青山”展现了自然色彩的文化转化;“花花乡野”捕捉了民间生活的鲜活色彩;而“奇色何寻”则探讨了传统色谱中的另类存在。每一集都以不同的色彩为视角,带领观众进入一个鲜活的中国,发现蕴藏在这些色彩中的生活智慧和审美哲学。
纪录片一开始便以“煌煌国色”展开,讲述帝王专属的明黄色如何从皇宫流传到百姓的衣物与器物上。镜头捕捉了景德镇青花瓷的匠心独运,矿物与水的融合,呈现出如《千里江山图》中石青石绿的璀璨。而曾启雄则通过自己的研究指出,传统色的本质是自然与人文的共生体,每一抹色彩都承载着天地与人类之间的对话。他提到,蓝草染中的“青出于蓝”便是这一哲学思想的体现,贵州苗寨的蓝染工艺恰好呈现了这一智慧的现代回响。
在《寻色中国》中,帝王专属色“黄”也得到了深刻的解读。曾启雄讲解道,古代黄色染料的提取过程极为复杂,仅隋唐时期流行的黄栌染色工艺便耗费巨大,百姓难以接触,黄色因此成为了权力的象征。随着朝代更迭,色彩的选择也随之变动,宋代的帝王甚至更换了绛纱红袍,这种变动背后同样体现了五行相生相克的思想。
“她的色号”一集打破了性别的刻板印象,从唐代的“胭脂泪”到现代女性对朱砂红的诠释,展现了色彩如何跨越时代与阶层,成为文化认同的象征。通过精心挑选的案例与富有创意的动画表现,纪录片将古老的色彩名称转化为生动的影像,打破了传统色彩的局限。
展开全文
值得一提的是,《寻色中国》不仅仅是对传统色彩的追溯,它还记录了传统色在当代的创新与应用。福州漆器中的“红韵黑”、传统色“柘黄”和“绛纱”等,已经融入到现代设计与文化创意中,这些色彩与现代科技相结合,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。通过对传统色谱的科学分析,纪录片展现了这些古老色彩如何在当代设计中焕发新光。
对于现代流行色如“多巴胺色”和“芭比粉”,曾启雄表示,传统色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才能沉淀为“传统”。他提到,化学染料的普及改变了传统染料产业,阴丹士林蓝的兴起导致了天然蓝染的衰落。而这些新的流行色,也面临着同样的命运,只有在时间的推移中,才能决定它们是否能成为真正的“传统”。
《寻色中国》通过一种创新的视角,呈现了中国特有的色彩浪漫,每一种传统色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。通过现代科学的手段,纪录片不仅复兴了传统色彩,也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色彩认知视角。它不仅是对中国传统色彩的回顾,更是一场跨越千年的色彩启蒙,引导我们从现代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。
总之,《寻色中国》通过独特的视觉语言与创新的叙事方式,将中国传统色彩从博物馆带入了日常生活,成为了连接古今文化的一座桥梁。每一抹色彩的背后,都是一个承载着历史与智慧的故事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